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新时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推动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27日,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石修银教授携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团队四位老师一起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本次活动在四川师范大学综合实验楼310举行,由我院靳彤教授主持,石修银教授作评议人。来自基础教育研究院的师生、“卓越教师‘种子’计划”部分成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研讨活动开始前,靳彤教授对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石修银教授对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及其团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靳彤教授也对我院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包括我院的博士生导师数量及其招生情况等。
研讨活动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的四位老师进行了学术分享。第一位是来自语文思维与教学研究室的张隽主任,他分享的题目是《症候式阅读:内涵价值、呈现样态与实践进路》,张主任从“症候式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的概念出发,指出其具有“推动深度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催化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三方面的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呈现为文本的空白与文本的断裂等样态,其实践进路表现为“症候-溯源-诊断”,并以《香菱学诗》为例,对这一文本进行了上述实践进路的检验。紧接着,高中语文教研室李耀平主任做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进阶培育策略——以〈论语〉导读为例》的分享,从批判性思维的四点教育价值出发,指出批判性思维包含德育和智育两个部分的内涵,认为当前的语文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中存在淡漠化和肤浅化等问题。批判性思维进阶培育的前提是培育批判性思维品德,包括横向延伸、纵向发散、儒家的和合原则、中庸思想等表现,最后为我们呈现了三个批判性思维能力进阶培育的策略:反思质疑,努力突破认知局限;探究求真,获得更合理的结论;评估省察:修正与完善认知。然后是小学语文研修室副主任李梦琦老师做了题为《单元统整,任务驱动: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教学策略——以苏轼〈题西林壁〉为例》的分享,李老师从目前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教学存在的两点问题出发,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子,指出其古代哲理诗可从单元统整,前后勾连,读写融合,唤醒体验等四条策略进行教学。最后是语文研修部的林素坊老师,林老师分享的题目是《依据体式的诵读教学——词体的视阈》,林老师根据自己的听课实践出发,归纳出词体教学存在的三个共同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对诗词的要求提取出“词”的几大特点,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性”特点,对“词体”教学划分出了“选曲品词情,吟诵理词思,唱诵悟提升”三个阶段,依据体式进行词体诵读教学。
我院的几位在读博士生也进行了汇报交流。黄冕同学分享的题目是《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对话分析—基于理性思维教学的视角》,她从理性思维教学的视角出发,以4位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的10节课堂实录为质性样本数据,对具有理性思维要素的课堂教师话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4位语文教师有以下3个方面的教师话语特征:聚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演绎能力;关注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注重质疑反思,培养学生批判创新能力。米禧同学汇报的题目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争鸣与审思》,她分析了目前学界对语文大单元教学四个核心问题的不同看法:第一,大单元教学下,课程、教材与教学的关系;第二,大单元教学与单元教学的关系;第三,大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关系;第四,语文大概念的特殊性。她认为,应该将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合取向的结构化教学理念,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陆祖林同学分享的题目是《新中国语文教科书话语流变及特征——基于批判话语的分析》,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科书的四种话语取向进行了分析;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相应时期的语文教科书,把握我国语文教科书的话语嬗变规律、变化脉络及发展特征,在整体观照的视野中审视了语文教科书话语流变的特征;认为总体上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科书话语流变的特征体现为:语文教科书话语内容是负载价值意义的语言符号;语文教科书社会实践是表达社会关系的行为方式。
分享环节结束后,石修银教授、靳彤教授和王亚军老师就上述分享与各位老师和博士生等展开深入交流,对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汇报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最后,靳彤教授对本次研讨活动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经验的老师们的研究对我院博士生而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能够指导我们的论文选题与写作,并再次对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老师们的到来表示了感谢。
供稿人:李亚芬
图片:李亚芬
【编辑:基础教育研究院】
地址:(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6)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