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第二届中国·天府基础教育论坛在成都召开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查看:65
  来源:

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暨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基础教育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

微信图片_20240703094556.bmp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于2024年6月21—22日在成都召开第二届中国·天府基础教育论坛“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暨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基础教育专委会成立大会”。

微信图片_20240703094921.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094928.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094933.bmp

6月21日晚,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于成都高新区隐庐书院召开基础教育专委会成立大会,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秘书长康胜主持会议。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会长汪明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何诣然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杜学元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基础教育专委会理事长靳彤教授、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处和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与代表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李镇西老师作为基础教育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发表线上致辞,共同为基础教育专委会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6月22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天府基础教育论坛在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厅隆重开幕,论坛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教授主持。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华红、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郭勇教授、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先后在论坛上致辞和讲话。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何诣然、四川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罗瑜处长,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匡世联,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福惠、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建萍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龙湖”名誉院长袁振国为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学校“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高新区菁蓉小学”授牌。

微信图片_20240703095055.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095100.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095105.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095110.bmp



一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由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何诣然教授主持,袁振国教授和卢晓中教授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教师议题,分别以“智能时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当何为”为题作主旨报告。

袁振国教授基于智能化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立场,阐明教育的复杂性和人性化本质,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所发挥作用的差异,智能教育应当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依赖人的介入与指导的深层原因,他提出“人机共创”的中国教育智能化发展概念,并强调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教师作用的重要性,教师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被替代,教师不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共生、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才是教师的本质。最后,袁教授建议教师积极面对新的变化,加深对智能化的理解。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卢晓中在报告中指出,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关系到教师的高质量发展。21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一词被“教师教育”替代,将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这三大事件都是着眼于教师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联结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与高等教育“龙头”,基于基础教育“基点”的教师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能否“搞得越扎实”、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从而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龙头”的教师教育就在于引领与创生:引领意义包括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创生意义则在于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蕴含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这三大要义。最后,卢教授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师范院校要守正创新,即扬师范院校的师范之长守教师教育之正,补师范院校的学科之短创教师教育之新。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022.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027.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031.bmp


二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由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靳彤教授主持,刘正伟、程翔、袁丽等学者和李笑非书记分别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际视野、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和教育实践作专题发言。

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正伟教授以“为了‘更好的教育’:国际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理念、政策及实施路径”为题作专题报告,他从“21世纪以来丹麦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7分制:丹麦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容体系、实施框架与质量保障”“丹麦7分制评价改革的成效及问题”“丹麦7分制评价改革的再改革”四个方面做了分享。

陕西师范大学程翔教授以“对语文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他认为,首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培根铸魂;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实现启智增慧;语文对人的思想、精神、心灵、情感影响深刻。语文能塑造灵魂,培根铸魂,启迪智慧。其次,语文学科本身的发展、提高、完善要关注课标、教材和评价,同时关注高校培养模式、职后培训模式、职业自觉意识、学校工作环境、参加学术组织,以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成都七中副校长李笑非,作了题为“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关键学习能力的自我生长模式及其实践”的专题报告。针对当前学生关键学习能力的发展面临边缘化、散点化、表层化和外控性的问题,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构建了学生关键学习能力的自我生长模式,经历从问题导引的助学式课堂,自我生长取向的新尝试、整体优化的课程建构、成果的应用与检验的形成过程。该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自我生长,升级学生主体理念;融入学习能力,重构常态课程目标;聚焦实践参与,系统创生学校课程;引导持续发展,构建智能支持平台,并达成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师教育研究所党支部书记袁丽以“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涵养‘全专业属性’中国教师”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之后关于“何以为师”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丰富了中国师道观的当代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烙印。从基、根、本、魂、道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以爱国主义作为精神底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础,以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使命,以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以自强进取作为行动指南。新时代背景下,对话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教师专业化,需要明确与培养围绕教书育人根本使命的“全专业属性”的中国教师。在实践理路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在事实层面规定了“教师之为教师”的缺一不可的特质要求,在价值层面呈现出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全面要求,明确了当代“全专业属性”的中国教师在为学、为事、为人方面所应当追崇的价值理想与遵守的价值规范。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144.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148.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152.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156.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201.bmp


三 分论坛

6月22下午14:00,分论坛围绕“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展开研讨,刘小强教授、潘亦宁校长、曾霞校长、杨彤校长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分论坛由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晓军副教授主持。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强教授以“高质量乡村教师配置激励机制探讨”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从高质量乡村教师配置中的主体、主体激励、乡村教师配置激励问题的可能应对策略三方面探讨了乡村教师配置激励机制。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校长潘亦宁以“现代学校治理,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从个人自身的经验开始,分享在中小学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办校的心得与体会,并从契约精神、终身学习、资源共享、政策支持等方面探讨现代学校治理的具体实践,最后提出自己对建设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愿景。

成都霍森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霞以“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赋能学校高品质发展”为题作主题发言。她指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从国家课程的“霍小”理解、国家课程高质量发展落地的“霍小”路径、课程实践中破解现实问题的“霍小”策略三方面探讨了成都霍森斯小学落实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实践探索。

四川天府新区湖畔路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彤以“新时代 新教育 新转型”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从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改革之思、新教育背景下学校发展之惑、新时代学校教育转型之思与行三方面探讨学校发展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345.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350.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355.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358.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402.bmp


四 圆桌论坛

6月22下午16:00,圆桌论坛围绕“新时代基础教育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展开研讨,由宜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伟教授主持,刘楠校长、章林波校长、周密校长、张跃平校长、樊小娟主任参与研讨。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校长章林波介绍了遂宁六中的办学实践,面对多样性、差异性较大的学生,学校采取普通文化类别和艺体类别并重的办学思路,长期坚持两者并行的办学样态,同时遵循教育规律,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选择。

岳池县实验学校校长周密认为,基础教育是我们立德树人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事业,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全世界范围来说是有优势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四川的基础教育也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学校在新时代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应注重学科评价的改革,合理细分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学科能力检测的评价占比。

成都龙泉驿区师上高级中学校长张跃平认为,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应该坚持特色化发展,学校的培育目标是让普通的孩子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孩子变得卓越,进而让每一个孩子变得优秀和卓越,立家之砥柱、育国之栋梁。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团队建设要讲奉献,以奋斗者为本、以奉献者为荣;教师个人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并善于沟通。

成都市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樊小娟认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双流协和实小提出了“11735”教师队伍发展路径,即第一个“1”是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第二个“1”以教师发展为中心,“7”是把国家课程的13门课程划分为7个课程处,以7个课程处的课程负责人为领导;“3”是把学校教师队伍划分成三个阶梯,第一个阶梯是教龄1-3年的新教师,第二个阶梯是教龄3-6年的骨干教师,第三个阶梯是教龄6年以上的成熟教师;“5”是学校为三个阶梯的教师开设的五种课程,通过新教师课程、骨干教师课程、成熟教师课程、常态推门课程、学校赛课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开设普适性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师德课程、班主任管理课程、教师读书课程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校长刘楠认为,不同层次学校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无论是平时教育还是平民教育,对学校来说,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不仅是要全面发展,还要个性化的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应开设不同的选择性课程,以支撑学生能在学校场域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并发展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全面而有个性的人。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537.bmp

汪明义教授在论坛闭幕式上强调,四川师大从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视野的角度,对办学治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做出了“胸怀愿景、牢记使命,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范大学教育观念体系。特别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基本问题,提出了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彰显了“引领区域教师教育”的使命担当。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教师、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军博士作最后总结,他首先指出本次论坛的研讨兼顾了理论与实践, 境界高远与内容精深相结合,突出了中国基础教育之“大”,不仅仅是规模和数量之“大”,更是价值与精神之“大”。他引用孟子的话“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来进行说明。其次,他提出了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认识论危机”,引导思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最后,曾军博士提出了构建好四个系统,即目标与价值系统、机构与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和教育模式系统,全面支撑起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会议在热烈的对话讨论中圆满结束。本次论坛由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具体承办,基础教育研究院全体教师和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的会务筹备和会场服务等工作。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604.bmp

供稿人:黄冕、李珊、陆祖林、唐梵凌

审核人:曾军、张渝浠








【编辑:基础教育研究院】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