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校、地、企共建合作,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四川师范大学与四川天府新区的校地共建项目正成为推动科学教育前行的重要力量。近期,由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四川师大-天府新区校地共建项目暨《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成果展评活动成功举行,为天府新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科学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是由四川天府新区教科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少年创客空间联合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提升科学教育在职教师、科学教育在读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创新素养。
此次活动于 2024 年 12 月 27 日 9 点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七教学楼 105 教室开展,汇聚了四川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领导、省内科学教育专家、天府新区中小学校长、科技教育机构负责人担任嘉宾、评委,包括川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金燕、副院长赵丽娟和科学教育专业主任王丽丽,省、市、区三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张晓容,天府新区第八小学校长罗艳梅,天府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李伟,天府新区十二小学杨德庆副校长,青年成就中国合作伙伴发展高级总监吴君琪;青少年创客空间创始人伍印等。本次活动有天府新区教科院科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满天主持。
活动伊始,张金燕书记、张晓容老师激励科学教育学生将人工智能热爱融入科学教育,开启智慧赋能之旅,激励同学们展示出自信风采,并宣布展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展评活动中,来自科学教育专业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的人工智能技术、科学探究方法和创新思维技法,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为目标,创作了20多件科技创新作品,14个项目团队表现出色,进行现场展示答辩。
刘双双团队针对头盔的防盗、存放及佩戴问题,打造出智能安全头盔。其不仅具备防偷盗、防丢失及佩戴提醒功能,在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如采用锡纸包裹主体、独特的团队 logo 设计等。评委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为其距离检测模块优化及教育应用启发提供了方向,该项目有望在提升安全防护意识的科学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区域内学校开展类似实践课程提供参考范例,促进科学教育与实际生活应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科学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操作层面的改革。
王淑雯团队聚焦偏远地区资源与科普人才困境,提出小黄智多星项目,其共享空间设计为校园课后科学实践搭建新平台,能有效弥补资源短板,丰富学生科学教育体验,助力区域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为科学教育在不同地域的普及与深化提供创新思路,契合天府新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中对资源整合与拓展的需求,推动区域科学教育在资源利用与配置方面的改革。
方思颖团队的手机监狱项目直击智能手机沉迷痛点,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科学教育方面极具探索价值。评委在肯定创新性的同时,引导其关注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差异,进一步完善项目,这有助于区域科学教育在课程设计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衔接上进行优化,为科学教育改革中如何精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提供实践案例,推动区域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活动结束后,赵丽娟院长、刘倩倩老师、伍印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希望同学们把这样的课堂体验带到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同时建议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引进新材料技术;深入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不断提升自我,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建议与期望为校地共建项目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方向,将进一步深化四川师范大学与天府新区在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课程研发、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的合作,全面提升区域科学教育质量,为天府新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筑牢根基,引领科学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发展,促进区域科学教育在理念、实践、师资等多维度实现全面升级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