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省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共读共研”成果展示
暨种子教师在线培训活动回顾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6月7日
  查看:314
  来源:

image.png

  作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学必教的唯一学术著作,《乡土中国》难读、难教、难学,备受广大师生关注。为了解决全省高中语文教师的困惑,帮助全省高中语文教师做好《乡土中国》教学准备,5月13日下午,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树人教育研究院协办的四川省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共读共研”成果展示暨种子教师在线培训活动拉开帷幕。

  全省各地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师及相关专家相聚“四川网络教研平台”,以余党绪老师研发的“三题定位˙思辨读写”为策略和路径,以两节示范课例、两位专家点评、两场专题讲座为载体,共研、共建、共享《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方法和策略,积极探索今年秋季上学期将要开展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

image.png

  本次在线培训活动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老师全程主持,成都市教科院语文学科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罗晓辉老师和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易晓老师出席培训现场。

  段增勇老师在活动开场讲话中,欢迎各位参研老师再次相聚“四川网络教研平台”,并向全体参研老师介绍了由余党绪老师研发的“三题定位˙思辨读写”教学理念及策略,认为它有效地解决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位、定性和定向的问题,做到了阅读、思考和运用三方面的紧密结合,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和路径。

示范课一:《追溯乡土根源  共建文化自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image.png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罗俊老师首先带来一节《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课堂起始,罗老师让学生们分享课前阅读感受,共同浏览《前言》,勾画、分享《前言》的重要内容,了解本书的特点和主旨。接下来,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核心问题为指引,通过阅读《后记》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和情感,并通过目录分类,梳理全书结构。并且通过任务前置、小组讨论的方式,以《乡土本色》为例,让学生们分享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方法的理解。最后,罗老师以对未来的思索提问,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阅读《乡土本色》的现实意义和动力。

【专家点评】

image.png

  课后,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教研员、《<何处来,何处去>思辨读写导学全案》编者之一张晓毓老师以“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为主题,从“导什么、如何导、导的效果”三个方面对罗俊老师的课例进行了点评。

  张晓毓老师说,作为《乡土中国》导读课,罗俊老师紧紧抓住了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学生怎样读懂《乡土中国》,二是《乡土中国》学生要读什么,三是今天学生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在具体的教学推进中,罗俊老师结合新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建议,通过设计问题链、任务前置、小组讨论、追问探究、提供学习支架等方式,环环相扣,条理清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入,整节课呈现出强烈思维交锋,既让参研老师看见了学生的收获,看见了学生的见识与素养,也展现了罗俊老师的教学功底、教学的经验、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她在教学上的点拨智慧。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师生共同生长、相得益彰的成功好课。

image.png

  段增勇老师也结合张晓毓老师的点评表达了对于阅读《乡土中国》的看法。段老师说,《乡土中国》是一本薄书,《红楼梦》是一部厚书,《红楼梦》要读薄,读得更精粹,要抽筋见骨,读出灵魂,而《乡土中国》则要读厚,需要扩展式和延伸式阅读。借助《乡土中国》的母题“何处来,何处去”,能够引发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因为阅读本来就要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甚深,最后获得真知灼见。如果《乡土中国》不在一种研究状态下阅读,那么课程设计的很多方面都可能成为一个虚空的架构。此外,《乡土中国》在当下也有它独特的价值意义,能够促进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对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也能够帮助青少年自身在时代和社会中、在历史文化中找到生命的支点和方向。由此,段老师认为,《乡土中国》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了不起的作为,是很伟大的贡献。学生只要慢慢读进去,读出其中的滋味,就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中,思考人,思考生命,思考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思考未来社会的建设。因此,关于《乡土中国》还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发掘。

示范课二:《回望乡土知来处》

 image.png

  第二节示范课《回望乡土知来处》由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的全凤鸣老师执教。全老师以《马桥词典》作为教学资源引入教学。首先以提问、小组讨论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马桥词典》中乡土现象的分析,并引导学生引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的关键语句去回答《马桥词典》里的核心问题,考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再从描述基层社会的关键语句,过渡到对《乡土本色》的学习,通过归纳观点梳理全文结构。接下来,引入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节选片段,以主人公不愿意离开乡土作为背景,探究人对乡土的眷恋,从而探讨作者对乡土的态度。再链接费孝通“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辨理解,让学生明白乡土既有光荣的历史,如今也带来流弊,而这些流弊正是《乡土中国》后续篇章所讲的长老权力、血缘社会等所讲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链设计,让学生既认识昨天,思考今天,又展望未来。

【专家点评】

image.png

  课后,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何郁老师对本课做了点评。何老师认为这节课具有四大亮点:

  一是整节课具有整体构建意识,而且是合理的、科学的、有逻辑性的,体现了全老师的教学设计智慧。全老师先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社会现象入手,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唤醒学生的体验,再自然过渡到《乡土中国》关键内容的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再次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思考各种社会现象。何老师认为,这种教学设计特别贴合《乡土中国》的学习,因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本身也是先从乡土中构建理论认知,再解释和分析乡土社会。全老师的教学设计与《乡土中国》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非常适合这本著作的学习。

  二是体现了全老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智慧。全老师将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引入课堂,通过分析马桥人对科学的态度,以小见大,举重若轻,从具体的社会现象来分析乡土社会人们的社会意识,进而分析社会结构,然后自然过渡到对《乡土中国》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全老师对这一教学资源的运用自然、切实、贴合,让这节课更见深度、更见厚度。这一点,值得广大老师学习。

  三是教学视野开阔,价值导向正面。全老师不仅自己具有观察社会的意识,而且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关切社会,去体会费孝通先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加民族的文化自信,追求健康积极的教学导向。

  四是全老师为学生学习及时提供支架(尤其是教学前半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高效的学习和思辨,课堂气氛自然亲切、活跃。

谈完亮点之后,何老师也对本节课的改进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处理好讲授和自主学习的关系。何老师建议将课堂后半段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学习支架的开发,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的、积极的、高质量的学习。

  二是要处理好思辨性和抒情性的问题。比如说到马桥人的科学观,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否真的是环境决定一切?能不能找出其他的角度?何老师建议充分开发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更有张力的思辨。

  三是要处理好篇章和整本书的关联。全老师的课堂在单篇教学方面很精彩,但还可以在更好体现整体的关联性上继续探索。


image.png

  段增勇老师感谢何郁老师对本节课所做的具体、立体而又直率的评价,尤其认为“三个教学建议”值得全省高中语文老师认真思考。关于何老师在建议中提到的整本书阅读的问题,段增勇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段老师说,整本书阅读最难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如何进行教学处理,如何有序列、有体系地开展教学活动。整本书阅读需要整合,而整合需要文本细读和研读。没有整合的阅读,就不可能在教学上充分凸显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意义。《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化处理,它不仅概念多,而且概念背后与乡土社会的事实有密切关联。如果概念和事实没有融合融通,没有通透理解概念和具体事实之间的联系,那么《乡土中国》就没办法从薄读到厚。《乡土中国》是富有思想性的学术随笔,是在大量田野考察和实践后写成的,老师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思考,避免以无知为有知,避免牵强附会和想当然地进行现实性和未来性的关联。在接下来的研讨中,老师们要进一步尊重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思想,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专题讲座一:《乡土中国》整本书思辨读写课程开发

image.png 

  基于“三题定位˙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如何开发?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何处来,何处去>思辨读写导学全案》主编之一黄剑老师通过专题讲座《<乡土中国>整本书思辨读写课程开发》为老师们答疑解惑。黄剑老师首先从《乡土中国》的性质、概念体系入手,对《乡土中国》做了清晰而又深入的文本解读,再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乡土中国》母题“何处来,何去处”的内涵与意义价值,并围绕“何处来,何去处”,设置“城市中的乡土基因”“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礼与法的博弈”“权力结构与改革考量”“满足欲望还是服从需要”五个议题,以及每个议题下的具体学习任务。黄剑老师的《乡土中国》课程开发基于“三题定位˙思辨读写”设计,既通过母题“何处来,何去处”为教学提供了方向,又通过围绕母题设计的五个议题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内容,还通过具体的任务(问题)为教学提供了抓手,既解决了“为什么教”,又解决了“教什么”,还解决了“如何教”,对于《乡土中国》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段增勇老师对于黄剑老师基于“三题定位˙思辨读写”的《乡土中国》课程设计高度认可,称赞黄剑老师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启了一个敞亮的窗口,给老师们明确了一种探索的路径。

  专题讲座二:《乡土中国》阅读策略探究

image.png

  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易晓老师带来第二场专题讲座《<乡土中国>阅读策略探究》。

image.png

  易晓老师的讲座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乡土中国》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着重阐述了《乡土中国》的教学价值;二是“如何开展《乡土中国》的教学”,重点阐述了《乡土中国》教学实施策略。

  对于《乡土中国》的教学价值,易晓老师通过解读《乡土中国》的序言、目录、后记和创作背景,明确此书“知来处,晓去处”现实意义,并从方法策略、内容、情感、思维品质和表达五个维度进行具体阐释:

方法策略:提要勾玄,把握概念、观点和思路,形成阅读经验。

内容维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过去与未来。

情感维度:感受学者情怀,滋养学生精神世界,激发阅读兴趣。

思维品质:追本溯源,动态思考,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治学方法。

表达维度:体会缜密的逻辑,简练有趣的表达,学者随笔的风范。

  明确了《乡土中国》的教学价值,教学又该如何开展?易晓老师随后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一是立足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要求,做好通识阅读,形成经验;二是借鉴余党绪老师“三题定位˙思辨读写”教学策略:以母题确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以议题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推动基于文本的思辨读写;三是微观细读,读出个性,综合运用圈点勾画、思维导图、关联比较等方法,理解《乡土中国》的概念和逻辑,并进一步体悟作品的独特风格与学者精神;四是有序推进,注重课型,重点上好导读课、议题探究课和转化运用课。易晓老师强调,《乡土中国》教学,要有目标地进行思辨读写,有针对性地开展议题探究,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纵横思悟,加强对《乡土中国》教学资源的开发,并且要还原学习主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丰润表达。

  易晓老师的讲座基于教学实践,案例翔实,解决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为广大老师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和路径。段增勇老师在讲座结束后也强调,《乡土中国》的学习还可以进一步联系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行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等内容,使《乡土中国》真正成为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借鉴,广大教师要广泛阅读、深入阅读、透彻阅读,如此,教学才会真正有所建树。

image.png

  本次四川省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共读共研”成果展示暨种子教师在线培训活动,是继5月7日《红楼梦》整本书“共读共研”成果展示暨种子教师在线培训活动后的又一盛会。通过这两次培训活动,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熟悉了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习得了基于“三题定位˙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新策略,为今年秋季全省高中学校全面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



编辑:基础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