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刘正伟教授为我院博士生授课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6月23日
  查看:78
  来源:

2024年6月21日上午,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正伟教授莅临我院,为我院2022级和2023级博士研究生授课,授课的主题是“作为方法的课程史”。本次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讲座的方式开展,由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靳彤教授主持,校内其他院系师生进行了旁听。

刘正伟教授的讲座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围绕“课程史的概念、研究目的、意义与范畴”、“课程史与教育史、社会史的分合关系”、“社会史或学校科目之研究”、“课程与学校教育的政治学:历史的视角”、“课程史研究之案例”五个课程史研究的热点话题进行。

上半场讲座伊始,刘正伟教授强调,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应超越传统的“师徒制”培养模式,不应将二级学科视作研究的界限。他认为研究方法论对研究结论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术研究应充分重视研究视角和方法。他指出,课程史研究尤为重要,历史具有连续性,课程改革不应割裂历史的连续性。课程史研究对于课程发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史研究与教育史、社会史之间关联密切,课程并不能看作“一种给定的存在”,而是重要的人工制品,是社会历史建构的产物,课程的设置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有关。他还强调,课程史研究应采用宏观方法,检视学校科目内容与课程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为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下半场,刘教授以英国教育学者古德森(Goodson,I.)的研究观点为引,讨论了课程变革的结构性因素,并介绍了法国年鉴学派的观点: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时段,如短时段(50年之内)、中时段(50年~100年)和长时段(300年以上),不同时段的研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最后,刘教授通过案例形式讲授了课程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在活动的最后,靳彤院长对刘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刘教授通过理论和案例的讲解,呈现了课程史研究的范式,为博士研究生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靳院长还提醒在场的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应努力具备国际视野、历史思维和跨学科视角。

本次授课活动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929.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933.bmp

微信图片_20240703100936.bmp

撰稿人:米禧

【编辑:基础教育研究院】


(微信扫描分享)